近日,南京林业大学林草(水土保持)学院以学促干,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模式,发挥林科特色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势学科力量,聚焦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任务,牵头成立"碧水青山"功能型党支部。
该功能型党支部以"碧水青山"为追求目标,以科研项目为平台,突破原有的组织建设构架,面向校内多个学院、相关学科,是组建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师生党员共同参与的承载具体科技攻关任务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基层党组织。
学院党委书记唐萍表示,南京林业大学是新中国林业高等教育的摇篮之一,"碧水青山"对于南京林业大学林草(水土保持)学院而言,既是需要传授的知识体系,也是科学研究的具体任务,更是办学理念和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希望以党建链建设助力科技攻关链,延伸服务社会链,补足补强学院发展链。
学院院长姜姜教授介绍,目前党支部针对省内存在的农田防护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树龄老化、长势减弱、病虫害严重等问题,正在开展"提升农田防护林系统碳汇能力"科技攻关项目,希望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防护林修复改造与生物质固碳产品研发相结合,协同提升农田防护林碳汇效益和生态效益,带动林业产业升级。
8月4日,支部成员赴徐州沛县开展党日活动。作为学院首个功能型党支部,支部委员会集体讨论,精心设计了"四个一"活动:开展一次党性教育,党员们到中国共产党沛县第一个特别党支部的诞生地—青墩寺小学学习革命先烈的事迹,接受党性教育,重温入党誓词;进行一次基层调研,围绕沛县林业发展问题,与沛县自然资源与规划局、林业站一线工作人员座谈,了解基层一线面临的问题,领取基层林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清单10余个;开展一次现场走访,党员们到沛县国有林场、湿地建设等一线参观走访;进行一次科研服务,支部成员在沛县开展实地调查与采样工作,对沛县树木种类、年龄组成以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进行了土壤样品的采集。后续,将会抓紧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因地制宜对沛县农田防护林系统碳汇效益提升给出实施方案,争取做到优化3–5种农田防护林配置模式,提升土壤碳汇能力10%,筛选高碳汇树种5种以上,提高农林废弃物制备生物质炭产率达25%以上。
南林大党委组织部部长赵晶全程参与并指导功能型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她表示,学校党委2023年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单位共同成立了"两山双碳""党建+"服务战略联盟,旨在更好地发挥高校科学研究优势,更好地服务地方建设。林草(水土保持)学院结合工作实践,发挥学科优势,统筹相关学院优势资源,打造的功能型党支部是落实学校党建联盟工作的一项具体措施,希望学院将党建工作与教书育人、科研攻关、服务社会等使命有机结合、深度融入,为"党建+"项目做出良好示范。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