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学科”成立于1952年,于200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该领域我国南方地区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16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所在的生态学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林学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江苏省优势学科,于2010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学科”学科点是在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金池教授、万福绪教授和胡海波教授等人的辛勤努力下发展起来的。学科遵循 “立足江苏,重在南方,面向全国”的指导思想,主要围绕南方区域坡耕地、石漠化土地、破坏山体,沿海盐碱地以及长江中下游山丘区等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研究。
水土保持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1.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 2.土壤地理与信息技术;3. 破坏山体修复技术;4.困难立地生态修复技术。本学科点与国内外同类一流学科相比,将土壤侵蚀与困难立地造林,破坏山体修复有机结合,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本学科点在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管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南方低效林提质增效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学科”目前拥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拥有江苏省“333”工程首席科学家1人,省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3人,“六大高峰”人才3人。师资队伍中,博士学位8人,占总人数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