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系依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与“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按照新农科建设要求,遵循“立足江苏,重在南方,面向全国”的指导思想,开展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本系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建立与南方水土保持迫切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富有科学素养、人文情怀、绿色担当、创新精神并勇于实践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水土保持系起源于中央大学(创建于1902年)森林系和金陵大学(创建于1910年)森林系,于1952年成立南京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前身)土壤改良教研室。200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在林学专业下设“水土保持与生态工程”专业方向,开始培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生。2010年,依托江苏省优势学科林学招收与水土保持研究相关的博士后人员。2015年,获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并于2016年开始招生。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江苏高校品牌专业。
拥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2006年)、“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14年)、“森林理水机制与水源涵养功能”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014年)。拥有两个国家级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江苏长三角森林生态定位站、浙江凤阳山森林生态站),与三个野外水土保持监测站(南京溧水白马水土保持监测站、南京东善桥林场铜山分场水土保持监测站、安徽岳西上舍长防林水土保持监测站),是江苏省水土保持学会挂靠单位。
共有教职工2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实验师1人,其他系列人员1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江苏省“333工程”首席科学家1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2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部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人、“全国优秀野外科技工作者”称号1人。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1人,理事2人、中国南方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1人、中国林学会森林水文及流域治理分会副主任委员1人、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林草生态修复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江苏省水土保持学会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1人,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2人。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基于生态边界层理论的黄淮海平原林业生态系统工程技术,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长江中下游山丘区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近五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4项。
主要研究方向:
1.土壤侵蚀规律及其控制技术
2.森林水文与理水机制
3.生态防护林构建理论与技术
4.岩土稳定机制与边坡防护
5.流域生态过程与修复
6.区域水土资源管理与环境变化
全系人员名单:
系主任:林杰
支部书记:王艮梅
副主任:王艮梅、张英虎
教 授/研究员:陈金林、胡海波、姜姜、林杰、刘霞、缪子梅、王艮梅、张焕朝、张金池、张增信
副教授/副研究员:刘亮、刘自强(校聘)、孙海军、王敬、王良杰、庄家尧、张英虎(校聘)
讲 师:初磊、李岩、刘琦、刘鑫、孙蕾、项剑
助理研究员:孟苗婧
实验师:陈容